欢迎光临大为书画网    今天是: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大为书画网
书画评论
返回上页
您当前的位置:大为书画网首页 -> 书画评论 -> 查阅
汪为胜: 谈朱松发山水画作


来源:无    浏览次数:4027    日期:2020/12/26

 

    获悉著名大写意画家朱松发先生于12月10日因病去世,享年78岁。对于书画艺术家来说,78岁还在英年,令人扼腕。本报曾多次介绍过朱先生和他的艺术,他的很多艺术思想一直熠熠有光。比如他对传统的理解:传统不是固定的,每一个时代都不同,把那种程式化的技法当成传统是错误的;传统是一种智慧、一种精神。他反对被动地接受,主张吸收前人的智慧之后再充分调动自己内在的、富有生命力和原创性的东西进行创作。因此他的大写意,如同黑白双色的绝响,有大气魄、大手笔,用笔生辣、野逸率真。在此,我们特借汪为胜先生的文章,共同缅怀这位画坛名士。----编者

编辑: 大为书画网
作者: 汪为胜

 笔墨与皖南山水
——谈朱松发山水画作
 汪为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画家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视传统笔墨为中国画发展的障碍,用肌理替代笔墨、以制作当作书写的方式来改良中国画。这种割断传统的生搬硬套,其结果是丧失了中国画笔墨的独立性,偏离了发展方向。90年代中期,因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说法,再次让人们进行理性的痛定反思,从而引起了那场声势浩大的“笔墨之争”。 

朱松发<<古雪>>(2018年)

    笔墨缘何如此备受关注?其实,这是个反复被谈来谈去的问题。从以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等为代表的革新主义到以金城、陈师曾为代表的维护派,从李小山的“穷途末路”到张仃的“守住中国画底线”,其争论的内核都是肯定和否定传统笔墨的问题。每当中国画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期,笔墨的问题就会被重新提出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笔墨和与之相发生的媒介乃中国画基本语言的组合,积淀了千年中国文化的语汇表述形式成为了东方艺术的精神象征,肯定它或者否定它,不单纯是一种形式的转换,而是孰中孰西的问题。传统的笔墨是否真的不适应当代人审美的需求?应当说,前人创造的语境是当代中国画家继承的宝典。20世纪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从笔墨继承中所得到的艺术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无疑为我们诠释了继承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之意义。所以说,将传统品评标准与自身心境相结合,应当符合中国画尊重客观规律去表现艺术形象的发展之路。
皖南,安徽省南部,16世纪,由于徽商发展壮大,这里经济发达、生活富裕,诸多画家汇集于此,包括弘仁、梅清、程邃、查士标、汪之瑞、戴本孝、萧云从等。他们以皖南地域为创作题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笔墨与形式的发展,形成了“新安画派”。他们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两大功绩:一是“曲尽其态”地灵活用笔用墨,打破清初画坛“正统派”那种保守思潮的笔墨束缚;二是风格多样化,反映出地域画家们的巨大创造力。这无疑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当代画家朱松发,正是受“新安画派”的笔墨启迪,面对新时期的皖南风貌,抒写着崭新篇章。

朱松发<<青青天外山>>(2018年)

    朱松发描绘的皖南是至今尚保留或者已成为历史的石桥、祠庙、亭阁、青砖白瓦的老屋。东风染尽三千顷的周家村,黛浓郁葱水碧天的翠竹溪,峰峦骄阳的古青松,巨石夹峙的徽杭道,绝顶摩天的龙须山……这些皖南景致的描绘,不同于古人的陈法,也不同于今人的翻新,更不是真实地描写、具象地刻画。作品中没有鸡鸣狗吠、炊烟落日般的乡村井市的妩媚,展示的是铜锈累累的院门、斑驳破裂的砖墙,以及摇摇欲坠的小桥。他将笔墨置于皖南地域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中,表现的是皖南雨雾、云气、暮色,表现的是初霁青山湿、百年老屋沧的岁月悠悠。朱松发由表及里地表现皖南纯洁、澄澈、朴厚且荡气回肠的阳刚之美,这种美苦涩而后爽。所以说,它愈苦,就愈能激发人们对皖南的关注以及对相关历史环境的思考。
    当然,朱松发山水的动人之处不仅是笔墨对皖南环境的取舍,其艺术的魅力还在于笔墨对相应形式语言的独到运用与创造力。倘若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衡量就不难看出,“新安画派”的画家们已经将笔墨描绘皖南的艺术矿藏掘尽。弘仁的笔墨峭峻、程邃的焦墨渴笔、髡残的苍茫雄浑、梅清的笔秀墨逸、戴本孝的枯淡意写等等,已形成笔墨上的高山仰止,这也为后人的发展设置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因此,朱松发描绘皖南山水如何将笔墨化为富有个性的表现力?重复先辈已规范化的程式,只是沿袭不是发展,要在继承中得到发展,必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语言模式,而且,这种模式的特点要在“共性”基础上独树“个性”。

朱松发<<崖壑归来去>>(2018年)

    朱松发的皖南山水,笔墨有着实质性的突破。他用高屋建瓴般的学术策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求索态度,睿智地构筑出独特而丰富的表述形式。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画过一批皖南山水,当时是以现代人蓬勃的开放意识努力去体验接纳西方近现代艺术观念。这些作品是诡谲与多变相统一、激情与轻松相和谐、情趣与意趣相融合的,流露出潇洒活脱、新颖奇特的抒情优美观。90年代,他又多次去皖南实地考察,再次激发了表现的热情,开始勾画心中“野逸、天然、苍凉、浑朴”的皖南山水。此时他的创作原则遵照“有生活感受,无生活实景”,创作不参看写生稿,放笔直取,笔到意到,点线纵横,一泻千里。从他这个时期的一批作品中可见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构图厚密;二是弱化空间,强化平面意识,重在中景取舍;三是以书入画,中锋用线,强悍粗犷,动感强烈;四是侧锋皴擦,一扫而过,泼水破墨。这种笔墨的运用已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空灵萧疏,呈现出大气、大度的雄强之势。在用线上虽保留石涛恣肆的挥洒,但笔线的起收形态已不像石涛那样一波三折、棱角分明,而是始终中锋用线、侧锋取面、提按顿挫、灵活穿插,酷似张旭、怀素的草书,有着较强的笔线书写性。此外,其用墨透脱腴润,远离程邃渴笔层层皴擦,而是泼墨施水相融,大量大面积泼水,冲渍渲染,形成水墨交融、混沌一片的效果。朱松发把自己置于先辈笔墨语言与皖南现实景观之中,并进行了概括、提炼与升华,在两者的结合中寻求表现皖南的新语言方式与形态,将传统山水与现代构成意识完美地结合,产生出一种综合性美感。这种重视笔墨的发展与石涛、弘仁、程邃不同,跟当代黄宾虹层层积墨和赖少其拙厚简约也拉开了距离,摆脱了先辈固定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笔墨形式与表述方法,这是中国画内部的突破,相比用肌理制作出来的新语言,更具有历史的永久性。
    还应当指出的是,在朱松发笔墨描绘皖南的同时,当代写皖南山水的画家也不在少数。而他们中大都离不开古树、寺庙、临水筑街、粉墙黛瓦……其绘画语言给人空泛、雷同的相似之感。而朱松发的可贵之处就是将雨雾、云烟、秋水、老屋、扁舟、林木链接成一个整体艺术,且在笔墨塑造上带有强烈的符号性质。他的林木似乎是个粗壮的“人”,枯笔浓墨的树叶为之遮阴;山峦是富有节奏韵律的线条,荡起交响般的乐曲;密点纵横的山石质感,在墨与色、墨与水中营造皖南湿润的整体感,传递着自然率真、野逸生辣的艺术风格;老屋、祠堂栉比错落的欹斜,分明是岁月摧残的伤痕,凸现出古远与悲凉的意境,给人以深邃幽古的审美感受。他的画极少有人物出现,不从生活表面取舍,一切合乎天然,有着道家“清净无为”哲学理念。如果你去过皖南便可知晓,朱松发的画与真实的皖南十分相像,但又不是真实的生活场景。他描绘的皖南山水,是从心象到意象的传递,表达的是岁月与文化的双重情境。
    朱松发成功地运用新的笔墨来诠释皖南山水,其作品给我们带来两个启迪:一是回归自然,引发当代人的精神深刻性;二是挖掘传统矿藏而出新是极有可能性的。前者是艺术的灵魂,而后者是中国画发展的方向。这也是我写下该文的初衷。

朱松发<<莫听穿林打叶声>>(2017年)

    朱松发,1942年出生于安徽黄山紫云村,早年就读于安徽艺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系安徽省书画院专职书画家、安徽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曾任安徽省美协副主席、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朱松发的中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专业美术大展,并有作品获奖。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国务院紫光阁、中南海等处收藏和陈列。作品入载《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国画家》和《美术》杂志等均多次介绍和发表其作品。出版画集多部。

来源: 中国书画报


 
网站首页  |  艺术动态  |   书画名家  |   网上画廊  |   陇原书画  |   书画评论  |   名家访谈  |   创作心得  |   视频之窗  |  
Copyright © 2005-2020 大为书画网 (www.gsdwh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业务热线:18893142737  13893239127  邮箱:gsdwhm@163.com
地址:兰市州安宁中兴小区7-6-3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辩率
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大为书画网  最终解释权归大为书画网所有
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陇ICP备13000632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910号